今天是
     

播种者--记滁州市慈善爱心助学协会

——记滁州市慈善爱心助学协会

本报记者 杨秋燕 束舒娅

    卫校巷不起眼的一条深弄里,穿过一排小平房,再往里走,有一处老旧住宅改成的二层办公小楼。挤挤挨挨的几十平里,会议室、办公室、会客室等却是一应俱全。房间虽狭小简素,却时见丹青云章蕙兰芳草。落座会议室,从小小的窗户看出去,天井里竟还植有一株丹桂,苍绿的叶子繁繁盛盛。

    这里是滁州市慈善爱心助学协会,如这座办公小楼一样有“隐于市”的风范。而这一以滁州市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离退休同志为主体的热衷于慈善助学的个人自愿组成的全市性、非盈利性社会公益组织,却用5年时间向滁人提交了一份大数据——成立5年来,慈善爱心助学协会累计捐款250万元,捐物102万元,累计资助贫困生1812名。

逢人谈助学

“老骥”的新职业病

    有机会走进一直默默无闻的慈善爱心助学协会,是源于会长李晓秋“逢人就忍不住要谈谈慈善和助学”的“新职业病”。

    “我还在工商联的时候,吴老(即原滁县地委书记吴炎武)退居关工委,常有人上门求助。面对那些渴求知识的孩子,吴老常常自掏腰包,三百五百地帮一把。那时候还没有相关的帮扶资金。我因为工作缘故,与不少民营企业相熟,吴老就与我商议,希望能成立一个基金会,建立助学的长效机制。”由此,李晓秋联合数位“退下来以后想默默做点事”的同道,于2011年3月28日正式成立滁州市慈善爱心助学协会。

    协会建起来了,慈善助学基金却并不容易筹集。“有的人电话里很热情,真去了,又会各种理由搪塞;或者,即使豪爽地签下了数十万元的捐资助学合同,钱却一分也见不到;还有的,见了就躲、不给开门、开了门也是让进接待室几小时几小时地晾着你,甚至索性直接关机……”对筹款时经历的各种冷脸色、冷板凳、冷嘲热讽,李晓秋会长很平和:“我们这一批人,虽然都是退休的老人了,但从一开始,我们就做好了放下架子、拉下面子的准备。虽然大家受了不少委屈,但大家心是齐的,毫无怨言。”常务副会长缪瑞荣则打趣道:“我们啊,说好听点,叫‘老骥伏枥’,其实就是挨家挨户‘化缘’。”

    有闲言碎语和不理解,也有很多自觉自愿的好心人。有哈尔滨的军嫂来东营房探亲时,拿出身上全部现金献爱心的;有登门捐助,却执意不肯留下姓名的;有被网站信息打动,特意从外地赶来一对一助学的;更多的,是因为这些“老骥”的“职业病”和人格魅力,慕名前来、长期参与的。

    在外打拼十年的潘杰明,一回乡创业就参与了协会组织的活动。默默追随协会两年后,潘杰明主动表达了捐款助学的愿望。他说:“两年来,我一直在观察协会的运作,慈善毕竟是要跟钱打交道的敏感事。我发现协会的每一笔款项都公开、透明,协会里的每一位理事,都一心为公。虽然我的电机厂才起步,资金并不宽裕,但我愿意尽一份绵薄之力。”

    吴乐四,合肥一家书画刊物的总编,跟滁州、全椒“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只是与李晓秋会长在一次书画交流中相识。因为会长谈助学的“职业病”,吴乐四知悉了情况,当即表示要参与。此后,连续四年,在每年大学开学前,吴乐四都会亲赴全椒,为自己跟踪资助的十位大学生捐款;每人每年三千元,从大一到大四,共计十二万元。甚至,到北京出差时,吴乐四还会主动把在京读书的几位学生集中起来,当面资助、勉励。

会长李晓秋与美方代表签约“友好协会”

精准助学

雪中送炭暖人暖己

    慈善爱心助学协会成立之初,是将助学名额分配下去,由街道和学校推荐学生名单。助学过程中,协会发现推荐上来的名单,有些学生家境并不困难。为了使有限的助学基金真正发挥雪中送炭的作用,协会又提出了“精准助学”的方案。针对市直、两区的17个乡镇办事处,协会成立17个工作小组,每组5到6人,对照推荐名单挨家走访,实地了解情况。

    每年一次的“大学生圆梦工程”和“帮困助学”走访调研工作,恰逢六七月的梅雨和酷热。每个工作小组自行安排车辆、自行解决午餐,不辞辛苦深入城乡每户贫困生家中,且不由乡镇干部带队,以保证走访调查的客观。

    协会爱心助学大使、实验中学老师郑东兰表示:“我自己就是从农村出来的,但走访所见依然让我震惊。我没想到,现在还有这么多家庭生活困难甚至家徒四壁负债累累,还有这么多孩子渴求知识却读不起书。

    70岁高龄的马大江、王忠林,在沙河镇和龙蟠办事处走访时,看到学生家的困难状况和孩子们刻苦学习的劲头,感慨万千,热泪盈眶。两位老人现场拿出数百元交给孩子。马老说:“走访调研也给我们上了一堂课。我们的生活条件比起贫困生家庭不知好了多少,但我们还时常感到不满足、身在福中不知福……以后,我们要争做公益,也要更珍惜今天的生活。”

    协会秘书长胡新忠总结说:“这精准助学的访贫问苦是个双向帮助的大好事,既保证了真正贫困的孩子得到帮助,对效武训、当义工的会员们也是一种教育、一种自我净化。现在不少会员会特意带上孩子一起,希望孩子能在与贫困的零距离接触中学会分享、学会珍惜。”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虽只是一个社会团体,但滁州市慈善爱心助学协会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满满的正能量。来安的王道琼就是主动找上门来的会员,她在采访中不止一次表示,“有组织真好!”凡加入协会的,大家都义无反顾;甚至会员们一些已在外地安家扎根的滁州籍亲友,听闻后都自愿前来参与协会组织的活动,献上一份爱心。

慈善爱心助学协会寒冬送暖

小善大爱

俯首甘为播种者

    “在中国,最难的事,莫过于掏人腰包。”李晓秋会长坦言爱心助学筹款不易,但同时也表示:“近几年经济形势整体走低,企业也不容易,他们的态度我们能理解。其实,所谓慈善,并不是一定要捐多大额的款;就像5年来,我们发现来献爱心的,更多的都是寻常人家、普通百姓。我们协会的存在,更大的意义,就是借这个平台来集合更多的爱心人士。你也许收入有限力量有限,但其实扶一把老人、捡一片垃圾,都是好事,都值得传递。哪怕只是一个微笑,其实都是善。”

    对善和爱有了如此的体悟,使协会不仅凝聚起一大批自发自愿的义工,还耳濡目染了很多受资助的学子。李晓秋会长说:“我们这批人一心一意做公益,不拿一分钱工资,还年年往里面贴钱。我们这些捧着一颗心来的很像是播种者,把种子种到学子们心里。如果说我们想有什么回报,我希望春种秋收,收获爱的传承。可喜的是,孩子们做得比我们期望得还要好。”

    余龙玉在协会的帮助下顺利读完高中,并于2014年考入蚌埠医学院。除了逢年过节给协会打电话拜年、发祝福短信,余龙玉还充分发挥起医学院的学科特长,集合一批同学,利用假期给山区的空巢老人们做义诊。因为余龙玉的爱心传递,她还被蚌医评为“五四青年”。

    家住施集的小刘接受资助后,一直和协会保持联系,把协会当作另一个家,“常回家看看”。而今她大学毕业、就业成家,也开始尽自己的一份力,传递善意和爱心,帮助学弟学妹们完成学业。

  ……

    滁州市慈善爱心助学协会不仅弘扬小善大爱,希望好的风气可以感染更多滁人,还积极与其它协会合作,组织各种活动,努力扩大捐赠面、丰富捐赠形式。协会为受助学子组织暑期勤工俭学,与知名书画家合作义卖,和收藏协会联合开展“爱心微拍·捐资助学”活动……协会还与辛辛那提市中美协会建立“友好协会”,争取更多的海外友人来滁投资发展,也为出国求学的寒门学子提供帮扶。

    五年来,一颗颗种子悄然种下,这善意的每一天因为耕耘播种而富于生机和希望;这一颗颗种子也在无声地连接根系、拔节生长、结果飘香,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以善之名,滁州这座城也在渐渐步入一个更良性的生态循环。道阻且长,躬身播种,我们的身后就会是整个春天……

捐赠助学现场

记者手记

滁州市原常务副市长沈维骥对协会致力于雪中送炭的义举曾有过这样一段表述:“教育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在教育事业上能否得到真正体现的问题,是所有人的子弟能否等同、体面、尊严地接受教育的问题。”为了尊严体面的生活,滁州市慈善爱心助学协会认为,扶贫先扶智,帮助一个孩子成才,一个家庭才有希望真正脱贫。

    虽然“不差钱”已成为坊间流行语,但比较而言,在慈善和教育事业上,“不差钱”尚有滞后和缺失的现象。

    秉着“三个坚持不走样”、“三个严格”、“三个公开”的章程,滁州市慈善爱心助学协会用5年时间打造了一个一清二白的廉洁协会,并呈上了352万元、1812名学子的成绩单。而这些数据,竟是靠一批离退休老同志的一片赤诚写就的。身为晚辈后生,惭愧至极!

    这些甘为播种者的老同志们,也不止于播种,他们始终保持着敏锐的前瞻性,善于发现,善于思索。为了扩大捐助覆盖面、避免重复资助,协会积极促成并加入了全市爱心助学协调小组。协会还充分发挥“五老”优势,向省政协递交提案,旨在通过建立网络平台数据库,汇总各有关单位的助学名单,逐步规范现有的捐赠体制,从而避免有限资源的浪费。

    协会同时反思当下的慈善困境,认为当前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政府推动作用的发挥和公民慈善意识的养成。政府和公务员队伍对慈善的冷漠,让筹款难上加难;慈善机构之间的小间隙、小心眼,也让慈善活动的推广受阻。据协会调研,常州和南京的做法,或可为我市借鉴。常州的慈善事业是典型的政府推动、民间运行模式,常州的书记、市长带头宣传慈善,并在广场为爱心企业家树碑;此外,常州公务员每人每年需捐出1日工资,充作善款。南京则充分启发企业家回报社会的意识;在政府的宣传和推广下,仅两会期间,即筹得善款200余万元。

    为了尊严体面的生活,“老骥”们已然整装上路、犁田数亩。为了尊严体面的生活,愿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做播种者、做接班人,耕耘更美的滁城,耕耘一个蓬蓬远春。

2016-5-10 10:23:20     浏览人次: 1489

 

© 2011 滁州市慈善爱心助学协会 版权所有
电话:0550-3565767 3036750 地址:育新路174号机关南苑
联系人:黄平一(秘书长)手机:13956292789 曹静 手机:18365000324 邮箱:czsax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