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李晓秋
青山不老夕照明。为了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顺利地完成学业,促进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滁州市政协原副主席、市关工委副主任李晓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克服重重困难、顶住流言蜚语,在一无人员、二无经费、三无办公地点的条件下,毅然、决然地创建了扶贫助学的社会公益组织。动员、组织退休的老干部、老专家、老教师十多人,筹建了滁州市慈善爱心助学协会(以下简称协会)。他个人拿出3000元作为启动资金;两年内四次搬迁临时办公地点;苦口婆心地劝导筹备组成员为了穷苦学生的美好明天“放下架子、丢下面子、舍下身子”;多次深入各企业,宣传“扶贫攻坚”的战略意义,弘扬“扶危济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唤起爱心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激发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心灵深处的大爱。他反复强调,我们今天弯下慈爱的腰,明天孩子就会挺起坚强的脊梁。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大家的爱心和诚意终于感动了爱心企业家和广大的爱心人士,他们纷纷地向协会捐款捐物,仅二年就募集协议捐款一千多万元。
早在协会成立前,李晓秋主席就资助了多名贫困学生,从小学一直帮助到大学。他年年带头捐款,协会领导班子成员也积极呼应,许多会员和社会其他人员也都积极捐款、捐物,绵绵不断。无论经济风云的变幻,不管经营的起落,爱心助学善款总向协会汇集,保证了助学资金的安全运转。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创会会长李晓秋为了协会的筹款、捐赠、会议、活动、换届、年审等殚精竭虑、谋划布局,常常挑灯夜战、带病工作,不顾年近八十,且多种疾病困扰,年年都身先士卒,冒着38-40度的高温酷暑,率领26个走访、调研小组一百二十多人,分赴各乡镇、街道的家家户户,掌握贫困家庭的第一手资料,把助学善款亲自发给真正贫困的学生手中,每年他都一人参加几个小组的走访和资金发放。他像救火队长一样,哪个组有困难,他就立即支援哪个组,十几年来从未间断。
他洁身自好、廉洁奉公。创会之初就为自己立下规矩“一心一意做慈善;一丝不苟干工作;一清二白当会长”。从不谋取私利;从不违规办事;从不乱花协会一分钱。按照有关规定,可以从善款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办公和活动经费,但是李晓秋会长坚持每分钱善款都要用在贫困学生身上。十四年来,从未提取任何善款,协会全年招待费为零,连审计人员都惊讶和钦佩。
他潜心研究扶贫攻坚的进展、助学工作的规律和变化。不断地创新工作思维和方法。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修改、完善爱心助学办法。变统一资助标准为灵活多变资助标准,以真正解决贫困家庭的实际问题。变单一经济救助为经济、思想救助并重。变资助品学兼优贫困生为勤学品优贫困生。并首创了资助服刑人员贫困家庭的学生,让爱飞进高墙铁窗之内。协会的助学工作越来越规范、公正、公平、公开、阳光,且丰富多彩。
在李晓秋同志的率领下,协会的工作获得各级领导的高度赞扬,时任市委书记张祥安曾在大会上夸赞“滁州市慈善爱心助学协会是我市一张亮丽的慈善名片”。十四年来共筹集善款2400余万元,捐赠助学款1300余万元,共资助贫困学生8807名,其中大学生1700余名。许多学生顺利地完成了学业,服务于社会,改变了家庭,不少学生获得硕士、博士学位,他们报效祖国、传播着爱心。
协会也不断地壮大,由开始的几十家企业会员发展到如今的一百多家,个人会员也由原先的200多人发展为近千人。协会获得省老干局授予的“离退休老干部正能量团队”;市“十佳社会组织”;省关工委授予“全省关工委‘脱贫攻坚、关工助力’先进集体”称号。李晓秋同志被评为全省离退休干部正能量活动之星;2024年8月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面对鲜花和掌声,他却淡然处之。他说,没有广大爱心企业家和广大爱心人士的鼎力支持、慷慨解囊,没有协会领导班子齐心协力和会员们的无私奉献,没有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哪来的荣誉?它不只属于个人,更属于协会全体,属于心灵高尚的爱心人士。他还把省里奖励的5000元捐给了协会用以助学。
李晓秋同志的善举是平凡的,但更是伟大的,它感动着每一位善良的人,激励着整个社会一心向善,促进着社会正能量的积聚,鼓励着坚强者勇毅前行!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充满灿烂的阳光!
向李晓秋致敬,向李晓秋学习!
